介绍规则玩法怎么玩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介绍规则玩法怎么玩 > 新闻动态 > 如何打通对联的“气脉”
如何打通对联的“气脉”

2025-07-05 20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  

图片

图片

谢 雅 婷

图片

什么是气脉?

在中医学说中是指气血和脉息,在文学理论中是指诗词联文章的气势、结构、脉络。而我则认为气脉者,究其实也就分两块,气者气息也,气场也,脉者管道也,脉络也。两者虽有不同却又相辅相成,难分难舍。

先来说说“气”。在诗词对联的阅读中,有没有人能或模糊或明确地感受到其中流贯着一股气息呢?他们流走在字里行间,随之起伏流转。

举个例子,来读读鸠竹的两个联:

其一

徐君宝妻(鸠竹)

飘衫响钏,停履散香,我忆新样春妆,岳阳楼下柳边见;

夫姓从徐,年时有宋,谁将旧家诗稿,西子湖头荷畔焚。

(一散人:上联起句或为作者想象中的徐氏“新样春妆”,徐君宝妻乃岳阳人,其遗作亦有“从今后,断魂千里,夜夜岳阳楼”语,故作者将其入联;下联起句则交代事件的时间背景,“旧家”与“新样”对仗工妙。又,昔被王国维称之为“血书”的宋徽宗赵佶《燕山亭》中,有“新样靓妆”语,今又见“新样春妆”,字面皆娇艳旖旎,背后却皆是一字一泪的凄绝惨绝之事,一叹。)

其二

兰亭(鸠竹)

设水游鱼,起山豢鸟,到坞曲林疏,正好春光衣白袷;

横琴动叶,泛酒迁诗,向花菲云淡,恬然夕月倚青筠。

(空空:此联立体感很强,宛如一幅画,有山水,有鱼鸟,有踏青逸士,觞咏横琴,其喜洋洋者矣。手法犹如蒙太奇,将清雅灵动之镜头,历历呈来,只聊作旁白,观者俨然已身临其境矣。不言王谢,王谢自在其中,不言魏晋,其风流宛在眼前。体格疏朗有致,言辞古意盎然,雅健双修;再向细处看,属对精致,几处处工对,却又毫无板滞之态;意象开阖有序,是无堆垛之流弊。如此般般,是谓方家手笔。)

第一联,始终有一种旖旎而哀伤的气息流转其中。第二联,有一种雅致而清灵的气息贯穿其中,诸君感受到了吗?

做个不甚恰当的比方的话,楹联作品的词句好比山峰峡谷等地表,而气脉则是行走其间的大河,联家就是凿山疏道的大禹。大河的行走自然会受到地势的影响,好的联作者善于营造地势,高低起伏,时而深潭蓄积力量,时而高峰宣泄洪流。大河九转,只为朝东,气脉的抑扬流转,也只为引导激发读者的心绪。正因为这股气脉带动了读者的阅读感受,并且与之同频,读者才能随着作者的描述完成了一次心灵体验,从而沉浸其中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共鸣,这便是气脉的魅力。反之,如果联作者不善于营造地势,大河梗阻,上上不去,下下不来,或者中间堵塞频出,大河被割成七零八落的小溪,渐流渐消减,读者也会感受到不和谐因素的打扰,阅读快感自然有所损失。

在以上两个联的阅读中,气息是容易感受到的,而脉络则是不容易感受到的,因为脉络隐伏着,但因为气息就是流走在脉络中的,所以如果你感受到了气息的存在和流贯,不滞涩,感受到这副作品浑然一体,这就是脉络通畅所起的作用。

因此,我很简单地认为,气就是作者透露出来的情感气息,而这种透露依附于词句,因为我们是从文字上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气息的。那么,如何合理的安排文字,以便让这股气息情绪能够不受阻碍地透出来,宣泄出来,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脉。具体到对联创作中,我把气脉又作以下划分:

1、语言之脉

2、意象之脉

3、声律之脉

4、寓意之脉

划分出来以后,我们便可以着手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了,即怎样结合气脉理论指导创作。

语言之脉是说联的语言必须清晰、明白、准确、贴切。语言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和听觉。它必须是一条快捷、直线的传送通道。如果联的语言让人看不清、听不明,艰深晦涩,诸多疑云、歧义,需要附带连串注解,让人在这条通道中跌跌撞撞,停顿下来,茫然四顾,联的气脉就凝滞、阻隔了。简单说,语言之脉就是文字的承接要流畅,顺逻辑,合情理,前后有联系。忌讳杂七杂八,缠夹不清。

请试读下面一联:

王昭君(陆天泓)

骚情何必多,比大漠中原,小女子自知冷暖;

颂论直须少,使高居远定,上将军岂让琵琶。

(此联上下比分别出神入化地用了4个简单的形容词“多、大、中、小”,“少、高、远、上”来贯穿整个联,使此联同时具有视、听之美,富有感染力。)

意象之脉是说联的意象必须鲜明、可感、可亲。无论是现实中的意象,还是想象中的意象,都必须构建于牢固的生活基石上。它必须清晰显现,不应该扑朔迷离,如迷雾、魔方。它必须为人们所熟悉、所理解、所感悟,可以通过读者自身的生活体验感知意象的存在。同时,意象之间,意象系列整体,要有内在联系,有必然的生活次序。否则,迷幻莫测,昏暗不明,错乱颠倒,支离破碎,会让人无法捉摸、感悟出联的意象。简单地说,意象之脉,就是构造的意象鲜明可感,意象的转换自然有序,忌讳意象不明,支离破碎。

再请试读下面一联:

头发(莫非)

若春云来马嵬坡前,隐隐何堪柔绕指;

拟秋草立岳家坟上,苍苍犹作怒冲冠。

(此联构造了两个鲜明的意象:“春云”之“柔”,“秋草”之“怒”。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象又同时直指主题意象“头发”。使读者在感知的过程中被深深打动。)

声律之脉是联的声律必须流畅、谐协。要让联的语言在读者的朗读中清澈、流利、悦耳、动听地感受到联的意思、节奏、韵律,如淙淙的泉水,涓涓流淌,奔流不息。反之如果听来生硬、板滞,缓急无度,甚至剌耳生厌,联的气脉已奄奄一息了。具体到创作中,就是要注意避忌一些声律上的问题,比如忌三连平尾,比如分句句脚平仄的安排等等。

请试读下面一联:

眉州三苏祠(金锐)

子由难为弟,子瞻难为兄,共乃翁砥砺诗文,好消磨仕宦沉浮,江山兴废;

川泽取其清,峦壑取其险,劝此地往来行旅,休辜负岷峨云浪,巴蜀风涛。

(此联自对起、自对结,兼用同位重字、领字的手法,读来节奏感鲜明,语言流畅,音律谐协。)

寓意之脉是说联的寓意必须一贯到底。联在展开的全程中,意旨要自始至终保持不变,贯穿在联的语言、意象、情感、意境之中。它是联的灵魂,是联的气脉的支撑。否则,左摇右摆,横生枝节,纵然形不断,终究神已乱。当然,联的情感、意蕴是从联的意象中透露、折射出来的,联的语言、意象,就如放在水中的盐,应是透明、融化的,联的情感、意蕴,只能从溶液中品味出来。寓意就是全联的主旨,理应一以贯之,就算有分叉也不能影响主体。忌讳贪多,断续。

了然轩楹联群(一脉花香)

无楼无阁,无牖无门,无束缚于斯,心犹是也;

有水有风,有花有竹,有襟怀在彼,足可吟之。

(此联在“无”,“有”之间腾挪,寓意其中,妙不可言。)

总之,万物有“气”方活,无“气”则无生命可言,所以你必须赋“气”予你的作品,方能使之有活力,能动人。而使“气”凝而不散者,谓之“脉”。在楹联创作中要达到气畅而脉清的高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,需要在写联的具体过程中不断思索,不断琢磨,不断提高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